一、助农富农:从田间到猪圈的全链条共富实践
(一)基建赋能:促使工程队向 “正规军” 转变牧原自 22 头猪起步,在长达 22 年的猪舍建设进程中,成功培育出一支 “本土化工程铁军” 。通过开展标准化施工培训、实施资质认证以及给予订单扶持等举措,数千家本地工程队从原本的散兵游勇状态,逐步成长为具备甲级资质的专业公司。其业务范围覆盖全国 24 个省份,累计创造营收超过 200 亿元。河南内乡的王师傅表示:“跟随牧原发展,我们的设备历经 3 代更新,工人团队从最初的 10 人小队壮大为如今 200 人的公司,去年净利润突破 800 万元。”
(二)灾年托底:以 90 亿收购芽麦彰显民生担当2023 年,河南遭遇 “烂场雨” 灾害,芽麦价格急剧下跌至每斤 3 毛钱。在此严峻形势下,牧原以每斤 1.1 元的保护价敞开收购,斥资 90 亿元收储 600 万吨芽麦,直接为全省农民减少损失 50 亿元。事实上,这并非牧原首次 “逆势而为” 。早在 2009 年,当时还是区域企业的牧原,就曾收购全县芽麦,采用 “企业 + 农户” 的风险共担模式,将 “灾年亏损” 转变为 “平价收购” 。
(三)就业扶贫:助力农民转型为 “万元户工程师”
在牧原的 30 万员工中,70% 来自农村地区。通过 “师徒制 + 技校培训” 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通农民成功转型为月薪过万的养殖工程师。湖北襄阳的养殖户李大姐核算收入后提到:“以往种地,年收入仅 3 万元,如今负责管理 3000 头猪,年薪达到 12 万元,并且享有五险一金。” 更为重要的是,牧原累计助力 37 万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其 “5 + 扶贫” 模式入选国务院精准扶贫典型案例,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 “产业教科书” 。
(四)循环惠农:实现粪肥到水肥的生态共赢
牧原将粪污处理后转化为水肥,免费用于灌溉周边农田,并配备专业农艺师团队指导科学施肥。此举使每亩地化肥使用量减少 30%,粮食产量增加 15% 。河南南阳的试点数据表明,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帮助农民增收 20 亿元,同时使 200 万亩土地摆脱土壤板结问题。这种 “猪 - 沼 - 田” 循环模式,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评为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全球优秀案例。
(五)仔猪让利:构建千万头仔猪的 “价格保护网”
2024 年,牧原推出 “400 元 / 头仔猪一口价” 模式,为中小养殖户提供了有力保障。若市场价低于 400 元,牧原将退还差价;对于采购量大的客户,还可享受额外折扣。2025 年上半年,牧原销售 900 万头仔猪,平均每头让利 120 元,直接向农民让利 10 亿元。秦英林在内部会议中强调:“企业多承担 1 元成本,农户就能减少 1 分风险,这是龙头企业应尽的责任。”
二、创新驱动:从跟随者到全球养殖业 “破壁者”
(一)育种突围:打破 “洋种猪” 垄断局面
在行业普遍依赖进口种猪的背景下,牧原历经 15 年努力,成功建成国内唯一自主可控的育种体系。尽管原种猪性能与国际顶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运用 AI 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其猪群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 28 头,远超国内平均 22 头的水平。2024 年,牧原向行业输出种猪 120 万头,推动 “中国种” 逐步替代 “美系种” 。
(二)疫病防控:智能化 “三防猪舍” 革新行业规则非洲猪瘟疫情爆发时,牧原率先构建由空气过滤猪舍、智能巡检机器人、天网监控系统组成的 “三防体系” ,将生猪成活率从 85% 提升至 92% 。这套价值 150 亿元的防控系统,不仅有效保障了自身养殖安全,还向全行业开放技术方案,带动河南、山东等主要产区疫病发生率降低 60% 。
(三)粮食安全:提出低蛋白日粮的 “中国方案”
针对豆粕依赖进口这一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牧原成功研发低蛋白日粮技术,将豆粕用量从 20% 降至 7.3% ,并无私公开配方。2024 年,牧原联合西湖大学开展生物合成氨基酸技术攻关,首条生产线实现赖氨酸量产,推动行业减少豆粕消耗 1200 万吨,相当于节约 800 万亩耕地。秦英林指出:“让猪以更少的饲料实现更好的生长,是保障 ‘中国肉盘子’ 的核心技术。”
(四)智能化革命:引领养猪进入 “无人时代”
在牧原的智能化猪场中,巡检机器人每天自动巡航 30 次,AI 摄像头实时监测猪只体温、背膘等生理指标,智能饲喂系统能够实现 “一头猪一个配方” 。这些先进技术使得单场万头猪仅需 3 人管理,效率相比传统模式提升 5 倍。中国养猪业的智能化水平由此反超欧美,成为全球唯一实现 “5G+AI” 全流程覆盖的产区。
三、行业使命:从 “中国第一” 到 “全球引领” 的跨越
(一)绿色转型:开创碳中和目标下的养殖新范式牧原投资 100 亿元建设沼气发电、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减排二氧化碳 529 万吨,相当于种植 2.8 亿棵冷杉;研发无供热猪舍,使冬季能耗降低 40% ;推进 “零豆粕养猪” 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氮排放。牧原的绿色实践,使养猪业从传统的 “污染大户” 转变为 “碳汇先锋” ,相关技术被纳入全球农业减排白皮书。
(二)标准输出:改写全球养殖规则
当欧美国家还在就 “猪舍福利标准” 展开讨论时,牧原已将智能化防控、种养循环等先进技术整合为 “中国方案” 输出到海外市场。2024 年,牧原与越南 BAF 达成战略合作,在东南亚地区复制 “牧原式” 猪场;参与制定全球首个《畜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中国养殖标准走向世界。
(三)人才培育:打造养殖业的 “黄埔军校”
牧原建立牧原商学院,累计培训 10 万养殖专业人才,向中小养殖场输送 3000 名技术骨干;与中国农科院共建智能养殖实验室,将一线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累计获得专利 876 项,彻底改变了 “养猪无技术” 的传统观念。
结语:一个企业家的 “共富辩证法”
秦英林荣获 “优秀建设者” 称号,这本质上体现了企业与时代的相互成就。牧原将最初 22 头猪的创业梦想,发展成为年出栏 7000 万头的产业奇迹,同时将 “企业盈利” 与 “农民增收”“行业升级”“国家粮食安全” 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起命运共同体。从助农富农的 “输血式” 帮扶,到创新驱动的 “造血式” 赋能,牧原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真正的企业价值并非取决于规模大小,而是取决于其根基的深厚程度 —— 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才能成长为产业巨擘;只有秉持共富初心,才能收获时代的丰硕成果。这或许就是秦英林和牧原的终极使命:让每一位养殖户都能共享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推动中国生猪养殖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当养猪业融入智能化、绿色化、共享化的发展潮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崛起,更是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坚定有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