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2025生猪价格困局:迷雾中的前行与破局


肉类食品网 http://www.meat360.cn 2025/5/5 18:25:07 关注:55 评论: 我要投稿

  猪价现状:胶着的市场态势
  近期,生猪市场表现较为平稳,价格持续在低位区间震荡,处于一种相对僵持的状态。根据猪好多数据监测显示,5 月 5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4.84 元 / 公斤,较前一日微降 0.01 元 / 公斤,此价格区间已持续两个月之久。在这两个月期间,猪价缺乏显著的涨跌驱动因素,呈现出胶着态势,给养猪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市场不确定性。
  分区域来看,北方地区猪价以小幅下跌为主,跌幅普遍在 0.1 元 / 公斤以内,仅天津、陕西等地出现个别价格上调情况。南方地区则呈现涨跌互现态势,江苏、上海、广西、海南、四川等地猪价呈小幅上涨,其余地区价格表现平稳,市场整体形势较为复杂。
  五一假期结束后,市场并未如预期出现价格反弹,养殖集团出栏量缩减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养殖集团报价、二次育肥竞拍价格及中大猪交易价格均表现疲弱。河南养殖集团报价下跌 0.1 元 / 公斤,广东价格维持稳定,散户中大猪价格持续走低,终端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毛猪价格缺乏有力支撑,市场压力进一步增大。
  供需博弈:价格背后的深层逻辑
  供应端:压力显著
  在猪价的供需博弈中,供应端对价格形成较大压力。当前,约 15% 的出栏生猪进入二次育肥环节,此行为短期内减少了市场生猪供应量,但在未来这些二次育肥生猪集中出栏时,将给市场带来较大供应压力。
  从存栏数据来看,3 月全国 5 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 7%,预示着未来几个月肥猪出栏量将持续增加。2024 年 10 月至 2025 年 3 月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 7%,按 6 个月育肥周期推算,4 - 9 月生猪出栏量将显著上升。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未来生猪市场供应将呈现增长趋势。
  饲料数据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一季度全国猪饲料产量达近年来峰值,仔猪及育肥猪饲料产量同比增长约 10%,说明养殖户在加大养殖力度,预示未来生猪供应量将增加。预计全年肥猪上市量将增加 4% 左右,生猪价格或下行 10% - 20% ,这对养猪行业从业者的经营带来较大挑战。
  需求端:动力不足
  与供应端形成对比的是,需求端动力不足,难以对猪价形成有效支撑。终端消费乏力是当前猪价面临的关键问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猪肉的需求增长趋于平缓。同时,鸡肉、牛肉、羊肉等替代品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需求。
  五一假期后市场未出现预期价格反弹,主要原因在于终端消费乏力,消费者对猪肉购买意愿不高,使得毛猪价格缺乏支撑,市场压力加剧。当前经济形势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消费者消费更加谨慎,对猪肉这类非必需消费品支出有所减少,进一步抑制了需求端对猪价的拉动作用,导致猪价在低位徘徊。
  周期之变:猪周期的平缓走向
  过往回顾:波动剧烈的猪周期
  回顾历史,猪周期价格波动较为剧烈。自 2002 年至今,我国经历多轮完整猪周期,每轮周期持续 3 - 4 年。在各周期中,猪价涨跌幅度较大。
  以 2006 - 2009 年猪周期为例,2006 年猪价触底后大幅上涨,2008 年 3 月达到高峰,养殖户盈利颇丰。但从 2008 年 4 月开始,猪价迅速下跌,2009 年 5 月跌入谷底,部分养殖户遭受严重损失。这种剧烈价格波动使养殖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在价格上涨时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价格下跌时又匆忙缩减规模,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爆发,对猪周期产生巨大冲击。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市场供应短缺,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消费者面临猪肉价格过高问题,养殖户则因疫情面临巨大损失和风险。此次事件不仅影响养殖户利益,也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包括饲料企业、屠宰企业、肉类加工企业等产生深远影响,行业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
  当下趋势:波动幅度的平缓
  当前,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趋于平缓。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政策调控发挥重要作用。自 2021 年起,农业农村部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调整为 3900 万头左右,并通过月度监测进行动态调整。2024 年修订的调控方案进一步明确能繁母猪存栏量合理波动区间,严格控制过度去化或补栏情况。政策调控从宏观层面有效抑制了猪周期的极端波动,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相对稳定。
  经营主体更加理性。有经验的养殖场户以三五年为周期进行谋划,在市场波动中寻找机遇,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规模养殖场户出栏占比逐年提高,其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较强,更能抵御市场风险,在价格底部具有更强的应对能力。生猪期货上市后,价格发现功能逐步显现,越来越多养殖场户利用期货规划养殖规模,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在市场变化中表现更为从容。
  规模化企业主导产能扩张,削弱了散户波动影响。从出栏量数据来看,2015 年至 2024 年,前十大上市猪企出栏量大幅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 28% 。规模化企业凭借资金和融资优势,在周期底部仍能保持产能扩张。以牧原为例,2024 年出栏量达 7000 万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 “逆势扩产” 策略有效降低了因散户退出导致的产能剧烈波动。同时,规模化企业抗风险能力强、退出灵活性低,使得产能调整滞后,周期底部延长,波动幅度收窄。
  综合来看,随着政策调控、经营主体理性化以及规模化企业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平缓,行业朝着更加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行业应对:养猪从业者的破局之路
  密切关注市场:把握行情脉搏
  在生猪市场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养猪从业者需密切关注市场行情。通过猪好多数据监测平台、行业资讯网站、畜牧兽医部门发布信息等多渠道收集市场数据,分析猪价历史走势、季节性波动规律及当前供需状况。
  例如,节假日前后猪肉消费需求通常增加,猪价可能上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市场供应短缺,猪价大幅飙升。了解这些规律和历史事件,有助于从业者预测猪价变化趋势,合理规划生产节奏。
  在价格上涨预期较强时,从业者可适当压栏惜售以获取更高利润,但需综合考虑生猪生长周期、养殖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当价格下跌趋势明显时,及时出栏可避免更大损失。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品种,如市场对瘦肉型猪需求较大时,增加其养殖比例,以提高销售价格。
  优化经营策略:提升效益之道
  优化经营策略是养猪从业者提升效益的关键。调整养殖规模需结合自身资金实力、养殖技术水平和市场行情。市场行情较好时,适度扩大规模可增加收益,但盲目扩大可能带来风险;市场低迷时,果断缩减规模可减少成本,避免过度亏损。
  降低成本是提升效益的重要手段。在饲料成本方面,与饲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争取优惠价格,合理搭配饲料,避免浪费。在养殖设备选择上,注重性价比,定期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更新成本。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采用先进养殖技术,提高生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单位养殖成本。
  拓展销售渠道也不容忽视。传统销售渠道主要是将生猪卖给屠宰场或中间商,利润空间有限。随着互联网发展,从业者可开拓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猪肉,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还可与超市、餐厅等建立合作关系,稳定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
  强化生物安全:筑牢疫病防线
  生物安全管理对养猪从业者至关重要。疫病爆发不仅导致猪只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市场对猪肉的信心,导致价格下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安全管理。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是首要任务。制定严格的人员进出管理制度,进入猪场人员需经过消毒、更换工作服和鞋帽等程序,防止病菌带入。加强车辆管理,外来车辆禁止进入猪场,场内车辆进出要彻底清洗消毒。对物资物品严格消毒,确保无病菌进入猪场。
  做好疫苗免疫工作是预防疫病的关键措施。猪场应根据本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严格按说明书用法用量免疫,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免疫后进行免疫抗体监测,确保达到群体免疫效果。严格按照疫苗保存条件运输和储存疫苗,保证疫苗质量。
  定期进行卫生消毒必不可少。对猪舍、饲料加工设备、饲养用具等定期全面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和疫病防控需求选择合适消毒剂,严格按使用说明操作。在疫情风险较大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和延长消毒剂作用时间。
  养猪从业者需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密切关注市场行情,优化经营策略,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以在行业中立足,实现稳定的养殖效益。
  未来展望:猪价的机遇与挑战
  展望未来,生猪价格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机遇角度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猪肉需求逐渐增加。养猪从业者可通过提升养殖技术,生产优质、安全的猪肉,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更高利润空间。互联网和电商发展使销售渠道多元化,从业者可利用新兴渠道打破地域限制,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量和收入。
  然而,挑战也较为突出。除供应压力和需求动力不足外,疫病风险始终是养猪行业面临的重大威胁。如非洲猪瘟、蓝耳病等大规模疫病爆发,不仅造成猪只大量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引发消费者对猪肉安全的担忧,影响市场需求和价格。
  饲料成本波动也是重要挑战。饲料是养猪主要成本之一,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利润。若饲料价格持续上涨而猪价未相应提升,将压缩养猪从业者的利润空间。
  面对机遇和挑战,养猪从业者应积极应对。不断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科学养殖、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稳定产业链条,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尽管生猪市场未来充满变数,但只要养猪从业者敏锐捕捉机遇,勇敢面对挑战,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就能在行业中立足并实现稳定发展。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猪企风云:牧原、温氏、新希望的2024与20252025/5/5 18:35:28
CRISPR技术赋能养猪业:基因编辑猪如何攻克“猪蓝耳病”?2025/5/5 18:29:52
猪“芯片”崛起:中国生猪种业的逆袭之路2025/5/1 9:17:14
揭秘楼房养猪:如何构建坚不可摧的生物安全防线2025/5/1 9:13:05
当猪饲料“告别”豆粕,养猪业会变天吗?2025/5/1 8:57:27
当猪饲料“告别”豆粕,养猪业会变天吗?2025/5/1 6:57:2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咨询热线:13520072067  电子邮箱:cvonet@126.com  客服QQ:1048637528 肉类食品网客服QQ 肉类食品网

肉类食品网主办
版权所有 肉类食品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15680号
公司名称:一米优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1号楼2层101-262 电话:010-65283357 1352007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