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荒漠逆袭:从 “沙海” 到 “粮仓” 的绿色奇迹
曾几何时,内蒙古沙地生态环境恶化,成为生态重灾区。狂风裹挟黄沙肆虐,所到之处,农田被掩埋,房屋遭侵蚀,植被覆盖率极低,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彼时,沙化土地占比超 30%,每年因风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甚至对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如今这片沙地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辽奈曼旗的玉米田,曾经亩产量仅 1000 斤,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目前已跃升至 2000 斤。玉米植株茁壮,叶片宽大且翠绿,饱满的玉米棒在阳光下闪耀金色光芒。赤峰敖汉旗的沙地果园同样硕果累累,沙果、鸡心果等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穿梭其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这 9.1 万亩荒漠披绿的过程中,牧原集团发挥了关键作用。多年来,牧原集团以科技为支撑,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科研攻关,研发出一系列沙地治理新技术;以坚守为保障,众多员工扎根沙地,不畏艰难,默默奉献。其用实际行动在沙地上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生态篇章,为内蒙古沙地的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变废为宝:猪粪尿化身治沙 “金钥匙”
(一)养殖废弃物的 “华丽转身”
在传统认知中,养猪场常与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相关联,猪粪尿被视为难以处理的污染物,被认为是破坏环境的 “罪魁祸首” 。但牧原却从这些废弃物中挖掘出了新的价值,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走进牧原的废弃物处理车间,先进设备有序运转,猪粪尿在此开启 “变身之旅” 。首先进行固液分离,将固体和液体初步分开,为后续处理奠定基础;接着进入厌氧发酵环节,在特定环境下,微生物发挥作用,将有机物分解转化 。
通过这一系列包含 12 道工序的复杂而精细处理,原本令人避之不及的猪粪尿,转变为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的液体肥。经专业检测,这种液体肥的有机质含量高达 15% ,氮磷钾总量超过 8%,是普通化肥营养成分的 2 倍以上,肥力显著。这一转变不仅解决了养殖废弃物的污染难题,更为沙地治理提供了宝贵资源,成为牧原治沙的关键 “武器”。
(二)沙地改良的 “输液疗法”
面对沙地有机质极度匮乏,含量不足 1% 的严峻状况,如同人体严重营养不良。牧原提出 “水肥 + 管网” 的解决方案,开启沙地改良的 “输液疗法”。
在奈曼旗的试验沙地上,纵横交错的支农管网如同人体血管,将牧原的水肥精准输送到每一处沙地。这些管网总长度达 102.4 万米,连接着养猪场和农田。通过精准滴灌技术,水肥能够直达作物根系,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40%,每亩地节水 30% 以上,使珍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经过连续 3 年施用牧原水肥,这片沙地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松散、贫瘠的沙地,如今有机质含量提升至 3.2% ,氮磷钾含量也大幅增长,分别增长 60%、45%、50% 。沙粒之间形成稳固的团粒结构,抗风蚀能力增强了 5 倍,有效抵御了风沙侵袭。曾经肆虐的风沙,在这片改良后的沙地面前,威力大减。
三、科技赋能:从 “靠天吃饭” 到 “精准滴灌”
(一)农艺师的 “沙地诊疗术”
26 岁的范明月,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怀揣对农业的热爱和改变沙地现状的决心,投身牧原,成为沙地改良的 “植物医生”。面对沙地复杂的土壤环境和恶劣自然条件,范明月深知传统种植方式难以在此取得成效,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为实现沙地更精准治理,范明月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数据分析,成功开发出 “测土配方 + 智能配肥” 系统。该系统如同沙地的 “专属诊疗仪”,能依据不同沙地的 pH 值、盐分含量等多项指标,快速精准调配出最适宜的水肥比例。
在翁牛特旗的试点区域,曾经贫瘠的沙地在该系统作用下发生惊人变化。玉米单产从原来的每亩 1500 斤大幅提升至 2000 斤,提升幅度达 30%,意味着同样土地能够产出更多粮食,为当地农民带来实际收益。同时,化肥用量从每亩 80 公斤减少至 48 公斤,减少了 40%,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沙地在丰收的同时更加健康。
(二)智慧农业的 “沙漠实践”
1. 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沙地土壤数据库,实时监控 100 + 地块的温湿度、养分数据,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在牧原的智慧农业体系中,数字孪生技术是核心技术之一,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建立沙地土壤数据库,牧原将内蒙古沙地的每一寸土地信息纳入其中,实现对 100 多块试验田和农田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在敖汉旗的示范基地,传感器分布于田间地头,每隔 15 分钟收集一次土壤温湿度、养分含量等关键数据,并迅速传输至后台。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如土壤湿度低于设定警戒线,系统会在 1 分钟内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工作人员可依据这些数据,远程操控灌溉系统,精准为沙地补充水分,确保作物生长在适宜环境。
2. 机械装备创新:定制化改造水肥喷洒车,适应沙地复杂地形,作业效率提升 2 倍,人工成本下降 60%沙地地形复杂,沙丘起伏,普通农业机械难以作业。为解决这一难题,牧原对水肥喷洒车进行定制化改造。改造后的喷洒车采用宽胎面、高底盘设计,能轻松在松软沙地行驶,避免车辆陷入沙坑。同时,配备先进的自动导航和精准喷洒系统,实现自动化作业。
在通辽奈曼旗的作业现场,改造后的喷洒车每天可完成 1000 亩沙地的水肥喷洒任务,作业效率相比传统设备提升 2 倍。人工成本从原来的每天 5000 元降至 2000 元,下降 60%。此外,精准喷洒系统能根据不同地块需求,精确控制水肥喷洒量,避免资源浪费,使每一滴水、每一份肥料都得到有效利用。
四、人沙博弈:农艺师的坚守与民族团结
(一)破解 “信任壁垒” 的治沙先锋
初到奈曼旗时,范明月遭到蒙古族农户质疑:“沙子里能长出好庄稼?” 面对质疑,范明月并未退缩,他深知,唯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切实成果,才能赢得农户信任。他带领懂蒙语的同事,开启漫长艰辛的走访过程。3 个月内,他们足迹遍布奈曼旗,走访 120 户农牧民,深入了解其需求和困惑。
为让农户亲眼见证牧原水肥的效果,范明月建立 50 亩示范田。在示范田里,他精心照料每一株作物,严格按照科学方法种植和管理。经过一段时间培育,对比数据令人瞩目:使用牧原水肥的地块,玉米根系长度达 80 厘米,是传统种植的 2 倍。发达的根系增强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曾经在大风中易倒伏的玉米,如今在狂风中依然稳固,产量更是远超传统种植地块。这些实际数据和成果,使农户信服,也让他们对沙地种植有了新的认识。
(二)民族团结的 “绿色纽带”
在敖汉旗,汉族农艺师与蒙古族农户合作,共同探索出 “柠条 + 玉米” 间作模式。柠条是耐旱、耐寒的灌木,固沙能力强,其根系能深入地下固定土壤,防止风沙侵蚀 。玉米是当地主要农作物,经济价值较高。将柠条与玉米间作,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柠条为玉米提供防风屏障,减少风沙危害;玉米生长为柠条提供遮荫,利于柠条生长发育。同时,柠条的枯枝落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为玉米生长创造更好土壤环境。这种创新种植模式,有效治理沙地,使农户收入大幅增加,人均增收 2000 元以上 。
在翁牛特旗,牧原开设 20 期蒙汉双语农技培训班。培训班上,专业农艺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耐心解答农户疑问。通过这些培训,培养出 600 名 “沙地新农人”。他们不仅掌握先进农业技术,还成为传播农业知识的 “火种”,将所学传授给更多农牧民。这种技术传播提升了农牧民收入,促进了民族交流。2024 年,场区周边蒙古族农户收入同比增长 28%,普通话普及率提升 40%。如今,在翁牛特旗乡村,蒙汉群众交流更加顺畅,民族团结氛围愈发浓厚。
五、生态经济双赢: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可持续之路
(一)荒漠治理的 “乘数效应”
截至 2024 年底,牧原在内蒙古累计治理荒漠 9.1 万亩,这一规模相当于 13 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这片曾经的荒漠,如今成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产生了显著的 “乘数效应”。
从生态层面看,植被覆盖率从 15% 提升至 75%,变化巨大。曾经黄沙漫天的沙地,如今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绿色成为主色调。年扬沙天气减少 40 天,周边 30 万居民摆脱了 “沙进人退” 的困扰。曾经,狂风裹挟黄沙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如今风沙减少,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从经济角度而言,牧原的治沙行动带动 6100 人就业,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收入来源。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实现家庭与工作兼顾。助农减投增收 4843 万元,近五年累计增收 1.13 亿元,充分体现了牧原治沙行动的经济价值。沙地玉米、沙地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凭借独特口感和优良品质,远销京津冀等地,成为当地的特色品牌。这些农产品不仅增加农民收入,还提升了内蒙古沙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乡村振兴的 “沙地样本”
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利用牧原水肥种植有机蔬菜,每亩收益超 8000 元。这些有机蔬菜采用绿色种植方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村民通过电商平台和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将有机蔬菜销售到全国各地,实现增收致富。
蒙古族牧户将草场改良为生态牧场,牛羊肉价格较普通产品溢价 30%。生态牧场采用科学养殖方式,牛羊在自然环境中生长,食用天然牧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这些生态牛羊肉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为牧户带来丰厚利润。
这种 “养殖 - 治沙 - 种植 - 加工” 的闭环模式,催生了 12 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在这些示范村里,基础设施完善,道路宽敞平坦,水电供应充足,网络信号全覆盖。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村庄修建了文化广场、图书馆、健身房等公共设施,村民在农闲时可休闲娱乐、学习知识、锻炼身体。这些示范村成为乡村振兴的范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经验。
六、未来展望:从 “治沙” 到 “用沙” 的生态哲学牧原的治沙实践,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传统认知,挖掘出沙漠的全新价值。在治沙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牧原继续探索,开启从 “治沙” 到 “用沙” 的生态哲学探索进程。
(一)技术输出,点亮沙区绿色希望
牧原的 “种养循环” 模式受到其他沙区关注。目前,该模式已在新疆、甘肃等沙区成功试点。在新疆试点区域,原本黄沙漫天的沙地,在牧原模式治理下,如今已长出绿油油的棉花和小麦,棉花产量提高 30%,小麦产量增长 25% 。在甘肃,试点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风沙天气明显减少。
牧原计划在 2025 年将推广面积扩大至 20 万亩以上,让更多沙漠实现绿化。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加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投入,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为推广地区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和指导。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户密切合作,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调整技术方案,确保 “种养循环” 模式在各地有效实施。
(二)产业升级,挖掘沙漠多元价值
除技术输出外,牧原还积极探索 “生态 +” 多元发展路径,挖掘沙漠多元价值。在沙地光伏领域,牧原与多家能源企业合作,利用沙地广阔土地资源,建设大规模光伏发电站。这些光伏发电站不仅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依赖,还通过遮挡阳光降低沙地蒸发量,为植被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生态与能源双赢。
在沙漠旅游方面,牧原利用沙漠独特自然风光和生态景观,开发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可体验沙漠越野的刺激、滑沙的乐趣,欣赏沙漠日出日落的壮美景色,了解沙漠治理成果和生态保护知识。通过发展沙漠旅游,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如今,在内蒙古沙地,牧原的治沙故事仍在延续,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共同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从 “沙海” 到 “粮仓”,从 “治沙” 到 “用沙”,牧原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努力奋斗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相信牧原将在沙漠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取得更辉煌成就,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结语:当科技遇见坚守,沙漠亦能成绿洲
从猪粪尿的资源化利用,到农艺师的扎根奉献,内蒙古沙地的转变,是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成果。这表明,只要尊重自然规律、创新治理模式,荒漠化并非不可逆转。更重要的是,这种 “生态优先、产业协同” 的发展理念,为全球干旱区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当人类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黄沙终将转化为有益资源,孕育更可持续的未来。在 “双碳” 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牧原与内蒙古的故事仍在书写。这片土地的变迁表明:沙漠并非发展的阻碍,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