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场颠覆行业的 “饲料革命” 正在上演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猪饲料与大豆之间似乎存在着紧密且持久的联系,豆粕作为传统猪饲料的关键组成部分,长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2025 年 7 月,牧原集团公布的一组数据,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整个养殖业领域引发了强烈的震动与反响:其低豆日粮中豆粕用量降至 4.9%,每头猪减少豆粕消耗 31 公斤,全年节约成本 2.34 亿元,减少大豆用量超 200 万吨。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牧原集团长达 30 年的技术深耕与不懈探索,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彻底颠覆传统养殖模式的 “饲料革命”。其精心打造的 “无豆养猪” 技术体系,正逐步重塑全球生猪养殖的饲料供应链格局,为行业发展带来全新的变革与机遇。
(一)30 年磨一剑:从 “省钱” 到 “粮食安全” 的认知升级
故事起始于 1992 年,彼时刚下海创业投身养猪行业的秦英林,很快便敏锐地察觉到高昂的豆粕价格对养殖成本的显著影响。当时,豆粕价格高达 3000 多元一吨,而玉米价格仅需几百元,二者价格相差近 3 倍。秦英林凭借其畜牧营养专业背景及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果断意识到降低豆粕用量是有效控制养殖成本的关键所在。
1993 年,秦英林借鉴英国专家关于 “赖能比”(赖氨酸和代谢能的比值)的前沿研究成果,毅然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实验征程。在随后的十年间,牧原团队持续不断地调整饲料配方,反复测试不同营养成分对猪生长发育的影响。终于,在 2003 年,牧原成功建立起完整的生猪营养需求数据库,将豆粕用量从行业平均的 20% 降至 12%,为 “低豆养猪” 战略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但秦英林的目标远不止于此。随着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他深刻认识到,降低豆粕用量不仅是降低养殖成本的重要手段,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2021 年,牧原与西湖大学达成合作,聚焦小品种氨基酸发酵技术的研发。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他们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异亮氨酸、缬氨酸等小品种氨基酸的低成本发酵生产。至此,牧原率先实现 “豆粕用量个位数”——4.9% 的豆粕占比,仅为欧美国家的 1/2,彻底打破了传统养殖业对大豆的高度依赖。
(二)数据告诉你:这场革命有多震撼
牧原的 “低豆养猪” 技术,究竟能带来多大程度的变革?我们不妨通过具体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成本账:以牧原年出栏 7160 万头计算,每头猪节约饲料成本 15 元,全年节省 2.34 亿元。这一数额对于养殖行业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中型饲料企业一年的利润。成本的降低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使牧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粮食账:若全国推广牧原的低豆养猪技术,可节省约 2000 万吨大豆。2000 万吨大豆,相当于 1.54 亿亩耕地的产出,几乎等同于中国大豆的全年种植面积。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节约耕地资源无疑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
环境账:在传统养猪业中,过量的豆粕使用导致猪粪便中氮含量过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牧原的低豆日粮技术,使每头猪实现氮减排 1.26 公斤。若全国推广,每年可减排 82 万吨,相当于减少 500 万辆汽车的氮氧化物排放。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养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破解 “无豆养猪” 的三大技术密码
牧原的 “低豆养猪” 技术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一套复杂而精妙的技术体系。总结来看,主要涵盖三大核心技术:精准营养、合成生物和全产业链协同。这三大技术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共同推动了牧原在 “无豆养猪” 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发展。
(一)精准营养:给猪 “私人定制” 饲料配方
传统的猪饲料配方往往缺乏对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品种猪营养需求的精准把握,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而牧原的精准营养技术,则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一批猪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饲料配方。
牧原建立的生猪营养数据库,堪称行业内的 “数据宝库”,涵盖了不同生长阶段、品种的 4000 多组数据。通过 AI 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牧原能够精确计算出每一批猪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真正实现 “一批一配方”。
在育肥猪的日粮配方中,牧原以玉米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添加合成赖氨酸、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精准补齐玉米中缺乏的营养成分。这种 “缺什么补什么” 的策略,使蛋白质的利用率从传统配方的 65% 大幅提升至 85%,豆粕不再是猪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必需品”。
(二)合成生物:让氨基酸成为 “豆粕平衡器”
如果说精准营养是 “无豆养猪” 的理论基础,那么合成生物技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2021 年,牧原与西湖大学的合作,成为其在合成生物领域的重要转折点。
双方聚焦于小品种氨基酸发酵技术的研发,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将异亮氨酸的成本降低了 40%。这一突破,使牧原成为全球首家实现 “全氨基酸替代豆粕” 的养殖企业。
如今,牧原的饲料配方中,氨基酸与豆粕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机制。当豆粕价格高于 4500 元 / 吨时,牧原可以完全使用合成氨基酸,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当豆粕价格回落时,则灵活调整配方,适当增加豆粕的使用比例。这种 “豆粕 - 氨基酸” 动态平衡机制,使牧原的饲料成本波动风险下降了 60%,有力提升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全产业链协同:从实验室到猪圈的闭环验证
牧原的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研发环节,更在于其构建的 “研发 - 生产 - 反馈” 全链条贯通的协同模式。
在研发端,牧原每年投入 2 亿元的研发资金,拥有一支 1000 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在河南、湖北等地,牧原建立了 8 个饲料实验基地,为新技术、新配方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与实验平台。
在生产端,牧原在全国的 1100 多个养殖场,成为新技术的 “试验田”。每一批饲料的应用效果,都能通过养殖场的实时数据反馈,精确追溯至具体的猪舍。这种从实验室到猪圈的快速验证机制,大大缩短了新技术的应用周期。
基于 14 万头生猪的生长数据,牧原的饲料配方每 2 周更新一次。通过不断的优化和迭代,确保营养供给与猪的生长效率达到最佳匹配状态。这种全产业链协同的模式,使牧原的技术优势得以不断巩固和提升。
三、从 “行业秘密” 到 “全球共享”:牧原的生态野心
(一)打破壁垒:公开核心技术的背后逻辑
2021 年,秦英林在南昌第七届全球猪业论坛上,做出了一项震惊行业的决定:公开牧原的低豆日粮核心技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这一行为看似 “自断优势”,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从产业安全角度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依存度长期超过 80%。2024 年,中国进口大豆 1.05 亿吨,其中 40% 用于养殖业。高昂的进口成本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中国的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牧原通过公开技术,旨在推动全行业豆粕用量的降低。若全行业的豆粕用量从目前的 17% 降至 13%,每年可减少 420 万吨大豆消耗,这将有效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增强中国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
从标准输出角度来看,当全球养殖业逐渐接受 “低蛋白日粮” 的理念,牧原的营养标准、氨基酸应用技术将成为国际参照。这意味着,牧原不仅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更在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掌握了 “话语权”。未来,随着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牧原的技术优势将转化为市场优势,助力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与布局。
(二)政策东风:从企业实践到国家战略
牧原的技术探索,与国家政策的导向高度契合。2024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要降至 10% 左右。这一政策的出台,为牧原的技术推广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牧原研发的 “低豆日粮核心技术包”,已被纳入农业农村部的推广目录。在河南、山东等地的试点中,中小养殖户采用牧原的技术后,豆粕用量平均下降了 30%,养殖成本降低了 8%。这一显著的成效,让更多养殖户切实看到了低豆养猪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为技术的广泛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策的引导,也促使更多企业积极加入到豆粕减量替代的行列。新希望、正邦等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各自的低蛋白日粮产品。行业的整体转型,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养殖业朝着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全球影响:改写大豆贸易版图
牧原的技术突破,正在悄然改变全球大豆的供需格局。作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两大来源国,巴西和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25 年,巴西豆粕出口量预计下降 15%,美国豆农不得不降低价格以维持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大豆价格的波动也开始受到中国养殖业需求变化的显著影响。
与此同时,国内高蛋白大豆的种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像 “中育豆 12 号” 这样的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25 年预计增产 200 万吨。这些国产大豆,一部分用于食品加工,有效释放了饲料端对进口豆的依赖;另一部分则为中国大豆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牧原的 “低豆养猪” 技术,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对全球农业产业链的深度重塑。它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全球贸易格局的优化做出重要贡献。
四、争议与挑战:当 “无豆养猪” 遭遇现实拷问
尽管牧原的 “低豆养猪” 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推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争议与挑战。这些质疑和困难,不仅考验着牧原的技术实力与应对能力,也对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品质质疑:少了豆粕,猪肉会变差吗?
“少了豆粕,猪肉还能好吃吗?营养会不会跟不上?” 这是许多消费者心中普遍存在的疑问。毕竟,在传统观念中,豆粕一直被视为猪饲料的 “黄金搭档”,少了它,猪肉的品质似乎就难以得到保障。
面对这些质疑,牧原通过严谨的数据给出了有力的回应。2024 年,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对牧原低豆日粮养殖的生猪进行了全面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生猪的日增重、料肉比(衡量饲料转化效率的指标)与传统配方饲养的生猪并无显著差异,肉质评分更是达到了 3.2 分(满分 4 分)。在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方面,两者也几乎一致。
为了进一步验证低豆日粮对猪肉品质的影响,牧原还进行了一项为期一年的对比实验。实验选取了两组生长环境相同、品种一致的仔猪,一组采用传统豆粕日粮喂养,另一组则采用低豆日粮。结果显示,低豆日粮组的生猪在生长速度上略胜一筹,肉质的嫩度和风味也得到了专业品鉴师的高度评价。
“我们通过精准营养技术,确保猪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且精准的营养。少了豆粕,并不意味着营养缺失。” 牧原的营养专家解释道,“相反,通过优化配方,我们能够让猪摄入更合理的营养,减少浪费,进而提升肉质。”
(二)成本博弈:合成氨基酸的 “甜蜜烦恼”
合成氨基酸技术的突破,使牧原实现了 “无豆养猪” 的目标,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 成本。尽管合成氨基酸的成本近年来大幅下降,但小品种氨基酸如异亮氨酸、缬氨酸等,仍有 60% 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也使牧原的饲料供应链面临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
2025 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异亮氨酸的价格一度波动超过 20%。这让牧原深刻认识到,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还需掌握供应链的主动权。为了降低对外依存度,牧原在河南南阳投资建设了一座氨基酸工厂,预计 2026 年投产。届时,这座工厂将实现 70% 的氨基酸自给,大幅提升牧原在饲料成本控制上的话语权。
除了自建产能,牧原还积极与国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低成本的氨基酸生产技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牧原希望将氨基酸的生产成本再降低 30%,进一步凸显 “无豆养猪” 的成本优势。
(三)生态悖论:节约粮食还是破坏平衡?
在一片赞誉声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部分农业专家担心,减少豆粕使用可能导致大豆种植面积下降,进而影响轮作生态。大豆作为一种固氮作物,在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是否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质疑,牧原的实践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牧原的养殖基地,配套建设了 “玉米 - 氨基酸 - 生猪 - 有机肥” 循环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玉米不仅成为了合成氨基酸的原料,其利用率也从传统模式的 50% 提升至 80%。而生猪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成为了优质的有机肥,返回农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数据显示,采用这一循环模式后,猪粪中的氮含量下降了 40%,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了 15%,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业部专家评价这一模式为 “破解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典型样本”。
牧原的 “无豆养猪” 技术,在争议与挑战中不断砥砺前行。这些质疑和困难,不仅没有阻挡牧原的发展脚步,反而成为其不断创新、完善技术的强大动力。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市场的逐步认可,“无豆养猪” 有望成为全球养殖业的主流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绿色养殖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五、未来已来:养殖业的 “豆粕自由” 时代
当牧原的低豆日粮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万猪场,它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成本节约,更是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技术创新的深刻变革:
养殖户:从 “看豆粕价格脸色” 到 “灵活调整配方”,抗风险能力提升 50%。以往,养殖户常常受豆粕价格波动的制约,价格稍有变动,养殖成本便大幅增加。如今,借助低豆日粮技术,养殖户可以根据豆粕价格灵活调整饲料配方,成本风险大幅降低。在河南的一个小型养殖场,采用牧原低豆日粮技术后,即使在豆粕价格上涨 20% 的情况下,养殖成本仅增加了 5%,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消费者:在不牺牲口感的前提下,未来 3 年猪肉价格有望下降 5%-8%。随着养殖成本的降低,这一红利正逐步传递至消费者端。根据市场预测,未来 3 年内,猪肉价格有望在现有基础上下降 5%-8%,使消费者能够以更为实惠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猪肉。而且,经过专业品鉴,低豆日粮养殖的猪肉在口感和营养上与传统养殖的猪肉并无差异,消费者可以放心选购。
国家:减少 2000 万吨大豆进口,相当于在国际粮价波动中筑起 “防洪堤”。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量的减少对国际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减少 2000 万吨大豆进口,不仅降低了中国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大豆价格。这相当于在国际粮价波动的浪潮中,为中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 “防洪堤”,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正如秦英林在采访中所阐述的:“我们并非旨在消除豆粕,而是要促使豆粕价值回归合理区间。当技术足以替代‘昂贵的蛋白’,当配方能够精准匹配‘猪的需求’,养殖业方可真正摆脱‘大豆依赖困境’。” 这场发端于养殖领域的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底层逻辑。事实上,保障 14 亿人优质猪肉供应的关键因素,既蕴含于 4.9% 的豆粕占比之中,更体现在长达 30 年矢志不渝的技术坚守。从将黄沙改造为绿洲的治沙实践,到颠覆传统模式的低豆日粮研发,牧原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一个客观真理:当科技深度融入农业领域,看似难以破解的资源困局,终将在持续创新中探寻到破局之策。这场 “豆粕革命” 的影响,已然超越企业自身范畴,它是中国养殖业从 “规模扩张型发展” 向 “技术引领型发展” 转变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践行双碳目标的有力见证。展望未来,只有不断突破 “卡脖子” 技术瓶颈,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为稳固、可靠。
|